這是我讀過寫得最好的結語,果然是峰值體驗。
先嘉許一下自己,這個爆炸週還是寫出了讀書心得,
也感謝這本書,讓我更有意識地去觀察,對於每一間店的體驗。
餐廳的體驗
前陣子,去吃了一個割烹料理,
我認為在整個用餐過程中,MOT有幾個:
一、稀有性
這間餐酒館平常沒有對外開放料理,只有在開放預約的場次,
預約的方式也不是很fancy,就是用 Google 表單,
但是,在訂位時必須付清全額,一個場次只有12個位子。
二、介紹餐具跟原型食物
餐具:使用一個特別的檜木筷子,也在用餐結束後,讓客人攜帶一雙回家(五感印記)。
原型食物:在開始烹調之前,先將尚未烹煮的昆布先展示給用餐客人觀看。
透過介紹跟展示,完整表達對於產品的堅持。
三、以酒搭餐
我還沒有能夠喝出不同風味的威士忌,
但是,在每一個不同的餐點,會搭上一支不同的威士忌,
以商人的角度,的確可以拉高杯數。
四、餐點特殊
餐點很少見,連握壽司用的都是平常不常吃到的生魚片。
可能還有很多MOT,但我也只記得幾個峰值,
如果在這些面向掉球了,我可能也會印象深刻,
就來舉個反例。
前幾天去吃了一間烤肉店,
覺得就是毫無設計的體驗。
首先一進門,老闆靠在桌上,玩手遊,
看到我們進門,立刻跳下來,
但此時老闆這場遊戲還沒打完,所以沒有放下手機也沒有招呼我們。
等到這場遊戲結束,老闆說:「可以先看一下菜單,要直接點也可以」
體驗到此,我以為我來到一間熱炒店,
但這是一間人均消費1500元的燒肉店。
整間店的特色看起來是「幫客人烤肉」,
但是店員整個烤肉的過程中,不發一語,
只有在烤完之後說了一句:「可以吃了」
我以為這是最好的用戶訪談時刻,
是從哪邊看到我們的?
怎麼今天會過來?
住在附近嗎?
等等等XD
高單價的店面,
照理來說更應該在體驗上多下點功夫,但是我沒有看見太多的用心,
難怪週末晚上,只有我們一組客戶,食物也普普通通。
高單價賣的不該只是產品,更該是感受才對。
了解你的消費者
作者舉了航空公司花了多大的力氣去找訪談與做問卷調查,
才找到眾多的MOT再找到最關鍵的去優化。
這看在資源超有限的小公司來說,
簡直太奢侈,不可能達成,
但是質化訪談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。
去年一直想要找時間對消費者進行訪談,
想了解,我想的跟「椪一下的鐵粉」想的,是不是相同,
但一直還沒有去執行(反省中)
作者提到,要找三種人來進行深度訪談:
一、愛你的人
二、不愛你的人(特愛競品的人)
三、愛過你的人
作者也給了28個問題,
如果不知道訪談內容要怎麼設計,
不仿可以參考一下。
我今年會好好做訪談的,應用這本書的理論架構。
五感體驗
我一直覺得做線上商品很難做到五感體驗,
因為不可控因素實在太多,
連要好好使用產品,都已經有點不受控。
或許如果透過影片好好闡述,更能達到想像中的效果。
作者提到,在實體店面,
更重要的是讓客戶記得那個體驗,也就是「五感印記」。
因為客戶不可能記得你菜單上的品牌故事、創業初衷、或者是產品介紹,
他們只會記得,整個流程的體驗如何,
也不會照著你的文案跟朋友介紹,
大多開頭都會是,
「我那天去吃了一間XXX,我覺得XXX」
因此,不再侷限於「文字」或「影片」的時候,
每一個環節都會被不同消費者注視,
也會成為傳播點,如果創造的是消費者的低谷也是。
這本書身為2023年第一本書,
當之無愧,很值得細細閱讀,
把自己品牌的MOT一步步列下來。
就把這個列入我新年走春出遊的思考清單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