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始這個創業日記以前,先前情提要一下角色。
我:椪皮仔,椪一下的創辦人
釋滄:大老闆,我的老爸,椪牌麻辣醬的創辦人
珮綾:大老闆的頂頭上司,我的老媽
一、什麼是數位轉型?
先跟大家介紹兩本我看的書,「數位轉型力」、「領導者的數位轉型」
看完第一本「數位轉型力」就立刻發現,我目前在做的事情完全跟「轉型」還有非常遙遠的距離,頂多只能稱得上是「數位化」。也就是從最簡單的把文件變成數位檔案,目前也沒有導入任何 CRM 或是 ERP 系統,頂多只是建了一個網站。
在本書的定義中,真正的「數位轉型」,是根據數位科技的運用,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。先別說要運用大數據、IoT、AI 等等科技的力量,我先從0開始做起。
相關的書籍心得,會再放在之後的文章裡,大家有興趣可以前往「文章」這個頁面觀看喔!
二、為什麼想自創品牌,想從這件事當中獲得什麼?
1. 心路歷程
在用框架思考之前,先用時間序,跟大家說說我的心路歷程。
我就讀輔大食品科學系,畢業後考取到高考食品技師的證照,因此我之前有應徵過一間食品公司的食品技師。
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:稽核、打雜、管生產線人員。
填寫大量的 HACCP 跟 iso22000 的文件,然後幫忙一些雜事,做一個被討厭的人(因為生產線人員都覺得我在干涉、妨礙他們做事)。我覺得這個工作很不符合我的人格特質,處理各式各樣很繁瑣的文件,加上爸爸強力希望我回去幫他,於是我就回家上班了。
結果,家裡公司的工作,我更沒有成就感,因為都是偏向生產製造類型的工作,比如包裝、調料、幫忙送貨,偶爾參與一些研發過程。
我一直有一種:「這些事不應該我來做」的感覺,但是此時我也沒有顯現出什麼自己的價值,因此老闆也都是直接忽視我的小劇場。
整個公司也完全沒有數位化的痕跡,所有配方跟客戶資料都是儲存在老闆的頭腦裡。更別說是財務相關的報表了,除了送貨時的三聯單,其他完全無紀錄,連進貨單也是都消失得無影無蹤,因為對於老闆來說,「可以收到錢」是最重要讓公司可以營運下去的關鍵,其他並沒有這麼重要。
但是,當我想要數位化,就面臨到兩個主要的問題:
1. 老闆20年的老習慣:因為老闆也不會用電腦,覺得用手寫比較方便,也不想把進出貨、財務報表數據化,因為是一個很浩大的工程,而且他要配合把所有單據收集跟記錄下來。
2. 老闆的質疑:數位化的價值何在,不如放多點心思在增加營收上。
這時候的我,遭遇到溝通上的挫折,就開始選擇逃避。既然上班的時間找不到成就感,那我就用下班後的時間去找,後來接了大約11個的英文家教。
英語教學一直是我喜歡的事情,因此我也樂此不疲。但是我一直覺得很空虛,覺得那我幹嘛浪費生命去公司上班,生產製造這些事情別人也可以做,根本沒有技術含量(後來請員工以後發現,還真的有技術含量XD)。
雖然在兼職工作上可以獲得成就感,但還是想要在主業有些突破,後來就決定去學習一些商業的知識,想用知識來說服老闆做一些改革,後來我就加入「商業思維學院」。
加入學院之後,開啟了我對於商業世界的大門,我開始上很多課,買很多相關的書來看(我以前真的只看英文書跟漫畫XD),學院提供的知識含量讓我一直很嗨,無止盡新東西要學,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想要的是什麼?以終為始的去思考,那自己現在要做些什麼。
最後我發覺我想做的是:一個有選擇的商人,可以幫助需要幫助的年輕人,並堅持自己的原則的商人。
但是這個願景很空泛,要達到這件事有太多的可能性,一定要是商人才能幫助年輕人嗎?創業真的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嗎?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?太多的疑問出現了,此時又面臨了到底要做什麼產業的糾結,到底要繼續走食品這條路?還是轉行當英文老師,還是出去外面找其他工作試試?之前也寫過跟熱情相關的文章,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。
也經過否定自己,上這麼多課,也沒有因此做出一些什麼成果啊?看這麼多書,只陷入知識詛咒而已,理論跟實務應用差距很大。
記得那個時候釋滄問我一句話:「你學了這麼多東西,還有一個實際的商業場景讓你可以應用,你沒辦法創造價值,到底是誰的問題?」
回想起來,當時的我就是眼高手低加上完美主義,看著身邊的朋友都擁有一份可以發揮的工作,可能是有做出一個軟體產品的機會,可能可以做社群行銷、做網站優化,有資金可以操作廣告。我覺得,做什麼都要錢啊,老闆不給我資金我什麼都不能做啊!這句話對也錯,的確,做一個事業需要資金的投入,但是,並不是一開始就需要很多資金,才能投入。
2. 框架思考:要做什麼來突破現在的困境呢?
當我面臨,對現況不滿意,但也不知道要怎麼創造價值時,我首先利用:安索夫矩陣來分析目前公司的現況。關於安佐夫矩陣的應用及案例分享,在商業思維學院中的「商業開發學程-基礎」中的「公司成長策略」的這個單元有很詳細的課程說明。
什麼是安索夫矩陣(Ansoff Matrix)?
以我們的公司來說,由於是 to B 的產業,要執行市場滲透、市場開發策略,甚至是產品開發策略,都是一條可行的路,我決定先從比較低成本的業務開始嘗試。我當時覺得滿腔熱血,開始打電話給店家,問他們要不要試試看我們家的產品?
結果當然是被掛電話。因為我根本沒有搞清楚店家的需求與我們的利基。
我當時覺得,那 to B 業務這一條路不可行,那來試試看 C 端生意好了。市面上的課程也都是針對 C 端的消費者設計,當時想像中的飛輪就是從 C 端切入,消費者會從 C 端認識我們之後,用品牌力,把 B 端的事業再帶起來。就像是牛頭牌,店家會把他們的罐子放在外面,向消費者展示,我們是用這個品牌的。
那決定要從 C 端開始走,就要思考「怎麼做品牌」?我其實完全沒有頭緒,我要去哪裡賣東西?要賣給誰?完全沒有想法。所以,我就去參加了商業思維學院的產品學習營,當中學習了產品從 0 到 1 的完整流程,雖然我知道了做產品的流程跟要做什麼,我還是不知道我要賣什麼?
很幸運,在產品學習營的過程中,認識了小關老師,我最崇拜的食品業的老闆。偶然一次上課,我把我很喜歡的產品「椒麻油」拿給老師試吃,結果老師給我了一個作業「你就用這個商品去賣賣看吧!」
身為一個完美主義者,怎麼可以允許自己用這個商品出道呢?於是,我開始找包裝、研究食材,找自己想要的原料,想要一圓我一年前想賣「麻辣鴨血、麻辣豆腐」的想法。就這樣,我開啟了這一段旅程。
三、如何將老爸兼老闆的反對轉為支持?
展現決心跟價值
剛開始,我的想法是,我需要一個官網可以販售,有了官網我也需要下廣告,歐對了,還需要有一個人跟我一起討論、執行電商經營。剛開始大概需要30萬啟動金。結果被否決了,釋滄覺得,哪有人在還不知道會不會賺錢之前就先丟一堆錢下去,而我覺得,你不丟錢怎麼會有賺錢?
的確,做一個事業需要資金的投入,但是,並不是一開始就需要很多資金,才能投入,在尚未初步驗證之前,投入大筆資金是風險非常高的。
但後來,我沒有要管釋滄要不要給我錢架官網、下廣告,我只管我要去嘗試看看,自己能夠做多少?
我從每天早早離開公司,到後來天天加班,連禮拜天在公司煮豆腐。花了很多的時間自己亂試,鴨血亂切,豆腐大小塊都不一樣,煮的時候火候不知道怎麼控制,也完全不知道要煮多久,才知道原來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。
一開始沒有資源,就只能用現有的器材跟設備。
用老舊的壞掉印字機,很難換字又很難換帶子,沒什麼大不了。沒有鍋爐,只好先把鍋子放在釋滄的瓦斯爐上煮,只是沒有架子罷了,沒什麼大不了。沒有大鍋子,只好一次煮五包豆腐或鴨血,煮個十次二十次,沒什麼大不了。好不容易用二手機器貼錢去換了一臺中古冰箱,常常跳電而已,也沒什麼大不了。
其實就是默默的在做一個MVP,丟到市場上去驗證,途中,釋滄還是有時不時的來幫忙我,只是還是抱持著觀望的態度。經過了三個月後,釋滄好像看到我眼中一絲絲認真的神情,加上訂單的增加,讓他自己開口說:「我們去買兩套鍋爐吧!」
至於慢慢的數位化,就是讓老闆體驗到方便性。比如,製作出一目了然的報表,或是把出貨單統整讓他不用逐一尋找。也是相同的概念,先做了,他自然就會慢慢理解。後來,對於老闆不熟悉的事情,我還是會告訴他我的判斷與決策,但我不再試圖說服他。我只是先用有限資源做小規模嘗試,如果有成果,他自然就會加入我的陣營,如果沒有,那也是在可承受小範圍內。
或許你會說,那是因為我跟釋滄感情好,也或許你會說,身為二代哪有什麼不能做的。我會說,最重要的其實只有兩件事:「用行動證明我是認真的」跟「我真的能夠賣出去」。
雖然我覺得這句英文諺語很芭樂,但是還是不得不說: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. 動手做,是第一步。
椪一下創業日記,未完待續…
如果喜歡吃麻辣鴨血、麻辣豆腐,或是火鍋!請參考=>椪一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