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書,與我的觀點有許多不同跟相同的地方。讀起來覺得嘖嘖稱奇,看到不一樣世界觀的感覺,十分有趣。
也因為書的內容很多,這次的圖片的字有點小,請大家見諒了。
1. 人人都該創業
書中提到,不管幾歲的建議,都是「去創業吧!」
有關於創業的心情,我其實常常分享,我認為,的確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老闆思維,但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創業。
創業的好處顯而易見,收入可以無上限,可以三不五時就收到錢,可以不用領死薪水,時間比較自由與彈性。
但也相對壓力山大,風險高,很多的不可控因素,導致每天都在戰鬥,心情容易起起伏伏,還有付不完的錢XD
有些人喜歡專注在一件事情,把它做好,那就會覺得很痛苦,
因為創業的時候要擔任救火隊,不然就要找到一個救火隊負責處理問題,才能自己專注於一件事。
有些人對於不可控的事情會很焦慮,也對於金錢會很焦慮,那也不會過的更快樂。
我覺得當上班族也很好,只要有一個強項,甚至有一個穩定的副業,收入也會很好,風險不高,也不用常常愁眉苦臉,說到底都是,每個人都不同,適合做的事情也不同,很難用一個原則跟定論給所有人建議,唯一的建議還是「做獨一無二的自己」吧!
2. 金錢觀
對於花費:
書中提到,要會花錢才會賺錢,要開創不要守成。
我以前看到這類型的論點,都會半信半疑,主要是因為釋滄(我爸)也是這樣的論點,
但以結果論來看,的確賺了很多錢,但也沒有變得比較富有呀。
我還是比較信奉,商業思維學院的 Gipi 院長分享的,支出不該隨著收入變高而無限制的花費,要開創,要勇於花錢體驗或投資自己,但同時也要有該要的守成。
對於投資:
投資並非本業,大多數有錢的人都不是靠投資致富,而是本業致富,而有更多資本槓桿出倍數財富。
如果想要短期高報酬的獲利,一定要有勇氣承擔風險,進場比大眾更快,還要有耐心等待自己的投資變成主流文化。
我還是最喜歡鋒哥的見解,被動投資,把時間花在投資自己,增強能力上,錢滾錢的部分,就交給ETF來幫忙,20-30年後,能力也有了、收入也有了、錢也滾出來了。
我現在的做法是,有一筆緊急預備金(6個月的開銷金額),然後花收入的70%的錢,支付開銷、體驗生活、投資自己,用30%的錢存定期定額,就不用思考要怎麼省錢,只要專注把「總收入變高」,可以支配的錢跟可以存的定期定額就會增加了。
然後即使有天突然發生什麼意外,至少想體驗的事情都有體驗到,不會節省了一輩子,換一個空白的人生。
書中也提到,不需要想著要退休。因為如果你現在不知道休閒時間要幹嘛,即使退休了,你也不會知道要幹嘛。
退休想要追求的其實是自由,跟財富自由相同,重點不是不做事,而是自由。
那如果可以在平常就做一些讓自己快樂或是能夠進入心流的事,是不是就不用退休了呢?
3. 免費跟付費的拿捏
作者使用的做法是,「非網路專業」的作品(生活、旅遊、教育)一律免費,如果是網路專業的作品,一律收費,但作者也耕耘了十幾年才有今天的成果。
現在個人品牌的課程,大多都是以「變現」為主力,但我覺得真正要做的自媒體,是能夠做得長久(所以前提必須是你很喜歡的事情),然後在某個領域深耕,最後變成某個領域的佼佼者,變現就會自然來了。
至於要用什麼形式表現(是文章、圖片或是影片)還有要寫什麼領域,可能就要透過大量嘗試跟摸索,才能真正了解了。
我現在也不知道,寫讀書心得可以幹嘛,或是現在在寫的東西,也沒有一個主軸,我只是覺得很想要把書讀完之後捐出去,清空我的書櫃,才能買更多的書。
但我相信,透過各種嘗試,我會慢慢找到自己的著力點,最後在某個領域深耕,期許自己有一天可以寫出很有質量的文章。
這本書還有很多方法跟細節,值得大家讀跟想一想可以怎麼應用在自己身上,分享給大家!